巴中:变电站内演绎的“工匠”精神

发布日期: 2017-01-05

 

  

巴中:变电站内演绎的“工匠”精神

  在35千伏南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施工现场,身穿工装红马褂的安全负责人衡均、运维检修部副主任何银山等一群老师傅与一帮着蓝色工装的“学生娃”,不时碰头对接请师“问路”,而作为师傅的毫无保留地在指点“迷津”。

  负责继电保护一次电气设备检修维护的何银山,与负责二次电气设备检修维护的衡均,多年来,一直是工作场上的黄金搭档,同为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 

  如今,他俩带的这帮“学生娃”分别成长为巴州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检修班的技术领军人,分别在班长、某项工作负责人的岗位上,担当起了守护巴州电网17座变电站健康可靠运行的重任。

  他们的工作,是电力系统中动手能力最强的专业之一,有专家称:“一次”和“二次”线路好比是医疗手术中的“外科”和“内科”,而他们就是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背后默默奉献的电力“保健医生”。

巴中:变电站内演绎的“工匠”精神

  “70后”与“80、90后”:

  三代检修工 弘扬“工匠”精神

  何银山、衡均分别与1988年和1997年参加工作时,这帮“学生娃”有的在读小学或才呀呀学语。如今,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何银山、衡均与80年代出生的冯显林、90年代出生的李桥、何光辉、翟勇超等为代表的三代检修人通过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精耕细作”,展现着创新驱动发展呼唤的“工匠精神”。

  从国网代管到控股,从“子公司”到分公司,十余年来,巴州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巴州供电公司辖区内变电站数量翻了几番、变电站内电气设备也历经了数次科技更新换代,不变的却是一代代电力人承先启后,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从事着重复枯燥的设备检修维护工作的那份执着与精益求精。

  如果把变电站比作一个人,变压器是心脏,控制屏、开关柜等设备相当于人体骨骼,二次设备相当于神经系统和血管,那么,变电运维检修班的员工们则是常年给变电站“这个人”进行体检和治病的主治医生。

巴中:变电站内演绎的“工匠”精神

  “70后”代表 何银山:  

  一生只做一件事,技术求精

  变电站检修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专业,以何银山为代表的一群老师傅干了20多年至30年,挺过了数次的技术革新。如今,他们依然站在技术前沿,兢兢业业地干着本职工作。这位高中毕业的检修员工已成长为公司中层管理干部,在他的大脑中犹如计算机编织了程序,把公司所有变电站内主要设备的布局、厂家型号、地埋电缆走向等数据牢记于头脑中,他甚至能随口准确地回答出设备位置或技术参数,在哪一年有过什么改动等细枝末叶问题。

  他的一帮学生徒弟对他的形容就两个字:“敬佩”—敬服师傅毅力坚韧、敬佩师傅大脑里植入了智慧“芯片”。

  在冯显林、李桥、何光辉、翟勇超……等心中,何银山意志力太坚强、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累。变电站内的电缆沟、一二线路继电保护室,哪里工作辛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出现。在35kV南龛变电站施工改造期间,虽是数九寒天,但他衣背上的汗水从来就没干过。作为综合自动化改造负责人何银山在现场强调最多的就是“每一根线都不能出错,每一螺丝都必须拧紧,绝不能马虎。”他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不停做事、不停思考,确保了南龛变电站提前投入运行。

  在一二次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小到一颗螺丝、一个端子接线异常都可能引发设备故障。凭着几十年来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和钻研,练成了一双“金睛火眼”。通过对变电运维人员的报修描述分析,他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设备的故障位置和类型,颇具“手到病除”的名医风范。这为后续抢修工作中合理安排人员、正确准备材料提供了专业依据,从而提高抢修工作效率,缩短故障停电时间。

  多年来,私下里有人戏称何银山是“内科医生”,一直是同事心中值得信任的工作伙伴,倾力培养年轻人、任劳任怨和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是他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

  “80、90后”一帮“学生娃” 

  遨游知识海洋 勇攀技术高峰 

  从职场新人成长为四川省电力公司巴中供电公司“优秀技能人才”冯显林,2012年走出大学校门,进入电力行列,为了学到货真价实的检修技术,他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班组老师傅们的“传、帮、带”。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泡在变电站内,刻苦钻研技术,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即便任务只是拧好一颗螺丝钉。

  现场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让冯显林逐渐从普通员工成长为班组的技术骨干,但变电站继电保护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实成为他继续发展的短板。为了弥补自身理论知识的欠缺,冯显林积极参加系统内各种专业培训和考试。对他而言,每一次培训、每一次考试都是不容错过的学习机会。揣着不达目的不放弃的狠劲儿、凭着对技术无止境的追求,先后获得了四川省电力公司巴中供电公司“优秀技能人才”、“优秀工作负责人”等荣誉称号,并成为二次调试、继电保护试验的技术能手。

  如今,“技术能手”冯显林成为了这帮“学生姓”心目中的“红人”,因为对他技术的信任,当变电站内二次设备出现故障时,运维人员通常会点名要求他去现场进行处理。

  2016年,冯显林和班员们在35千伏平梁变电站内发现301开关二次电流回路“开路”的隐患,他带领他的班员们及时处理这起隐患,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他陆续发现电缆因高负荷运行后引发击穿电缆头绝缘层 ……这些隐患、故障被及时排查治理,保证了设备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及千家万户的正常用电。

  像李桥、何光辉、翟勇超等这些“学生娃”,尽管已在某些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但,他们却并没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对他们而言,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观念已在他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巴中:变电站内演绎的“工匠”精神

  笔者手记——

  “70后”与“80、90后”三代检修工生活个性鲜明。   

  70后生活回归自然,低调朴素,一件工装要穿几年甚至十几年;80、90后,追求时髦。但是,当他们穿上印有“国家电网.四川电力”的工装进入变电站的那一刻,他们就成了默默守护电网安全的“卫士”。

  他们的脑海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工作就是“摆弄”电气设备;他们干起活来,繁忙紧张,心细如发;他们半夜出门、披星戴月是常态;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户用上电、用好电。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守护万家灯火——无数个“60.70后”与“80、90后”,他们共同的名字是变电检修工人!

  在当今信息的“快”时代,“吹糠见米”走“捷径致富”仍是社会大众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工匠精神”等概念却更加引发高度关注和思考。像公司这群老师傅和新生代 这样追求技术求精,严谨,耐心,坚持,敬业的一线技术员工的实际行动,诠释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何家远)

  信息来源:国网巴中供电公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