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小坝镇,大梁村就是“偏远”“贫穷”的代名词。多年来,大梁村一直很“憋屈”。大梁村地处白草河流域腹心地段,东南至禹里镇,西北至片口乡,穿越桦子林,通往松潘、平武县城。曾经,该地区居民所需生活必需品都由此经过,故被称为“盐茶道路”,大梁村的“野猪窝”部落也因彪悍、勇猛而名载史册。尽管如此,坐落在褶皱纵横里的大梁村人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贫困户。他们受到电力、交通滞后的制约,被残疾、病患、天灾、生存环境阻断了梦想,是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17年至今,积极探索供电与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将供电工作贯穿始终。随着脱贫攻坚不断加快步伐,绵阳公司集中人力物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弱鸟也能飞,大梁村人也一定能脱贫致富。”6月22日,笔者跟随大梁村“第一书记”邹鑫伟,通过时光焦距,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扶贫故事! 移出来的幸福,光棍村喜迎俏媳妇 曾经的大梁村是小坝镇贫困人口占比最多的村,村子位于小坝镇深山茂林中,距离北川县城90多公里,由于道路、交通、水电、知识的匮乏,村民的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孩子们需要步行到10公里以外的镇中心小学读书。贫困的生活造成村子里许多30岁以上的男子娶不上媳妇,有的虽然娶上了媳妇,但因为太贫穷,留不住人,大多选择了离开。 “群众在这样的环境中多生活一天,就多遭一天罪!”2017年至今,绵阳公司因地制宜,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迈开双腿,秉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企业使命,改造低压线路、迁改老旧变台、增改配变容量、改造室内线路等。充足的电力供应带领大梁村人走上脱贫致富路,如今盘山公路四通八达,宛如银蛇在山间游弋,蓝瓦红窗的特色民居点缀山林。一条条“银线”从远处的山岗飞渡而来,从高变矮、由精变细,绕着小楼的后墙进入楼内,在蓝天下映衬得格外美丽。生活条件的改善,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仅2017年,大梁村就有5位“光棍连”坐拥者娶上了俏媳妇。 特色产业做起来,小车开进村里来 曾经的大梁村靠天吃饭,村民收入低,嫁出本村,是姑娘最大的心愿。全村的劳动力中绝大部分常年在外打工挣钱,村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 绵阳公司在改善民居生活用电的同时,将动力电迁至居民家门口。有了三相动力电的支撑和保证,村民在特色产业上做足文章。先后在村上实施地膜马铃薯种植、中药材种植、香菇种植,村民依托项目增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特色养殖,依托地缘辽阔,林业资源丰富等特点,大力发展跑山鸡、藏香猪散养基地。贫困户罗应贵便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在脱贫致富的同时,这些项目还给全村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从过去的1000元突增到现在的9000元,村民口袋里有了钱,精气神更足了。许多村民不仅买了小汽车,还在县城买了房子。汽车装载着大梁村腾飞的梦想,穿梭在城市与山林之间。 WiFi进了村,电子村淘开起来 曾经,大梁村由于交通不便,住在深山的村民一年进不了几次城。由于电压过低、通讯闭锁,电脑、网络、电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并不熟知,甚至闻所未闻。 如今,电压质量好了、村庄环境美了、道路也通了,村子里通上了WiFi,手机网络连接着山外精彩的世界。“鼠标一点,全国通联”,曾经在外务工不愿回村的姑娘小伙,回到家乡用一根网线便可接入互联网,为本地特色产业销售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残灯如豆”、“地理偏远”、“资源匮乏”等致贫枷锁就此打开。大梁村人在绵阳公司的全力帮扶下,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无限美好的明天。 绵阳公司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以超常规的力度、爱民惠民的热度,攻克下脱贫攻坚战中的“贫中贫、坚中坚”,向国家和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廖海英) 信息来源:国网绵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