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8时30分,天上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记者跟随西藏信和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环保监理工程师韩冰前往包10标段巡查植被的恢复情况。 西藏信和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是指挥部聘请的第三方监理单位,负责川藏联网西藏段第10~20包段的环保水保监理工作。四川段的环水保监理工作则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他们的工作,从施工开始不久就已介入。 车沿318国道疾驰,青绿色的巴楚河在狭窄的河道里汹涌奔流。降雨清新了空气,也让两边绵延的大山更显青翠。青山之上,天空之下,铁塔的身影倏忽可见,与我们一路同行。 约莫10分钟后,车驶出一个弯道,黄色的金沙江和青色的巴楚河在这里交汇,泾渭分明,随后金沙江拐过一个C形河湾,江面顿时宽阔起来。“看,那就是跨越金沙江的第一跨。”韩冰指着对面山上的一基铁塔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江对面的一处山脊上,一基铁塔傲然屹立,像士兵一样守卫着脚下滚滚而过的金沙江,导线横跨江面,连接到山这一面的铁塔上。 川藏联网工程线路五次跨越金沙江。原本按照线路走向设计,只需三跨即可,后来增加的两跨完全出于生态保护考虑——为了绕行巴塘县境内的竹巴龙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最有名的是世界珍稀动物矮岩羊。记者后来了解到,单两跨一项,国家电网公司就要多投资数千万元。 车快速前行,右侧“西藏界”的标牌一闪而过,我们就此进入西藏境内。经过进藏检查站,车子驶出200米,往左一拐,驶上了前往竹巴龙乡平安村上山的路。 这是一条砂石和碎石铺成的乡村路,也是平安村村民进出的唯一通道。山路盘旋而上,狭窄又陡峭,左侧悬崖下是波涛滚滚的金沙江。一路上不时出现山石滑落的痕迹,石块堆积在路上,挡住去路。我们不得不下车清理锋利的石块,以免划伤轮胎。车子吃力地攀爬,发动机的声音在安静的山谷里回响。 15分钟后,我们终于抵达包10标段的第N232002号塔。韩冰快步走在前面,检查8月份播撒的草籽的生长情况。近来雨水充沛,草长得不错,已经有3厘米高,嫩绿嫩绿的。四周还长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丛,那是以前就有的。施工中为了尽量减少环境扰动,电网建设者保存了铁塔周围的大部分植被,只在部分区域重新种草。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种草对草籽有较高的要求,中科院寒旱所对此提供了很大帮助。工程指挥部选择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具有植被恢复经验的两家绿化公司分别对工程四川段和西藏段施工重点区域进行植被恢复。韩冰介绍说,川藏联网工程中,需要播撒草籽的总面积大约100万平方米。 记者看到,在每个塔腿下方,都有就地取材地用山上的石块垒起的一圈小围栏。“这是绿化单位自制的挡土墙,防止水土流失的。”韩冰指着距离铁塔6米开外一道水泥砌成的墙体说,“那是按照工程环保设计,标准的挡土墙。” 原来,在川藏联网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就根据铁塔所在位置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一基一基地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环水保措施,具体涉及每一基塔的基础开挖量和弃土量、弃土堆放地点、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水土流失临时措施和工程措施以及是否需要修筑挡墙、防护网、排水沟、护坡堡坎等细节。 “按照地形地貌的不同,又分为高寒草甸、高山草原、山地灌丛3种不同类型,铁塔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环保措施也不同。这里就是山地灌丛。”韩冰补充道。 川藏联网工程全长1500多千米,沿线多为高山峻岭和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山地灌丛是其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地质特征,而这也是最难恢复的一种。因为土壤少、碎石多,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我们继续往前,来到N232003号塔。这基塔的位置更加险要,位于一个坡度为80度的山崖上,高低腿的情况更为明显。其中最高的一个塔腿位于一面“太师椅”形状的防土墙内侧,其余3个塔腿,记者往下走了好几米,探出身体,才能在山崖下方勉强看到。最高最低两腿之间的高差达6米左右。 高低腿是组塔的一项工艺,也是被广泛运用到工程中的环保措施。川藏联网工程全线有90%的基坑都采用掏挖技术,即只掏挖4个腿的地基,塔基依照山势而建,形成了高低腿。记者看到,这基塔采用的人工掏挖技术,只需挖4个直径为1.8米到2米、深度为10米的圆柱体基坑,其余地方都不会受影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植被和山体的破坏和扰动。 “索道施工也是减少环境扰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川藏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安质部主任周林告诉记者,“工程中的索道架设规模前所未有,其中1.5吨级货运索道900余条,架设长度1100余千米。如果1100余千米的索道变成路,你想想,那将对山地林木造成多大的破坏?” 安质部是指挥部专门负责环保水保工作的部门。川藏联网工程建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地灾监理和环水保监理“五位一体”的环保水保管理体系,把建设“绿色环保工程”理念贯穿至整个工程。其中,地质灾害专项监理是首次采用的工程管理方式,这是由工程的特殊性决定的——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险极大。 11时30分,我们回到驻地。韩冰赶着将今天巡查的情况录入表格中,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也在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草皮剥离回铺等项目的数据统计工作。 到目前为止,工程全线范围内的草籽播撒工作已经完成30%,其余海拔更高的地方正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等到明年4~5月份天气暖和适宜草籽生长了,再进行播撒。 刊于《国家电网报》2014年9月1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