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电力定点帮扶马边县高石头村侧记 四川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目前有36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贫困居民达602万人,绝大多数地处偏远山区或者民族地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按照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定点帮扶马边彝族自治县高石头村的八年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治贫治根的办法,总结出精准帮扶“五步走”模式。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开展的扶贫工作扎实而具体。”最近,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召开的四川省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对国网四川电力按省委部署扎实推进马边精准扶贫给予肯定。 把脉:穷根在哪里? 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四川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4年作为中纪委监察部以及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定点帮扶县。马边总人口2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02%,彝族占42.09%。贫困村分布广泛,且多在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村民脱贫困难返贫却易。 马边县高石头村是一个彝族自治村,山高石头多。多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雷雷古贞感受最深:高石头村68户人,都是贫困户,青壮年几乎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外出务工困难,自身没有脱贫的意识。 2008年,国网四川电力开始对口帮扶高石头村,最初也是采取逢年过节慰问、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后来发现,以产业为支撑的“造血式”扶贫才能产生长效动力。在搞养殖业帮扶的过程中,扶贫人员遇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发的小猪,过一段时间去看就没了,有乡亲告诉我们是烤乳猪吃了。” 探索:怎么扶到点子上? 在扶贫马边的工作中,国网四川电力首先发挥自身优势,为当地解决好用电难问题。以电力扶贫开路,彻底解决马边县1681户无电户用电及153个村的电能质量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打下基础。 在电力扶贫的同时,国网四川电力也采取了物资资助的方式,不定期将一些生产生活用品发放到贫困户手中。但这些方式短期有效果,治标不治本。 在充分调研和思考之后,国网四川电力从2010年开始将扶贫方向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多年来,该公司不断强化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扶贫,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林、茶、畜特色产业,加强教育扶贫,开展实用技术及技能培训,通过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的三位一体可持续扶贫模式,取得了扎实进展。 目前,高石头村生态土鸡养殖场年可产1万只鸡禽,辐射带动彝族群众100余户,有效缓解贫困群众就业难、增收难、致富难的突出问题,让扶贫对象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68户贫困户已从第一批鸡苗成功养殖中初尝甜头,1000多只生态“彝兴跑山鸡”被抢购一空,借助“互联网+”飞出小凉山。 目标:五步奔向小康路 精准扶贫贵在因地制宜,解决新问题。国网四川电力在新形势下总结出精准帮扶“五步走”模式。 第一步,建档案,精准识别致贫原因。挨家挨户上门,充分了解68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多方会诊找穷根,从风俗、人口、家族、居住环境、生计来源等多个角度精准分析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为高石头村贫困户建立起一户一档,并制订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第二步,抓培训,让贫困户拥有脱贫的内生动力。建立扶贫帮扶培训专家库,村民能分享供电企业的培训资源。27名青年参加电工培训,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从事电工技术工作;因地制宜开展适龄男青年泥瓦匠培训、适龄女青年刺绣培训,让村民掌握到一技之长;配合汉语彝语双语培训,村民们走出大山明显有了底气。 第三步,搞竞赛,引入激励机制。雷雷古贞说,以往发放鸡苗,村民疏于管理,养鸡成活率只有30%左右。去年,规则变了——成活率达到60%以上,下一期可以翻倍发放鸡苗,竞赛优胜者还有奖金。“让村民你追我赶,越养越想养。”国网四川电力相关负责人说,竞赛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村民主动脱贫、追求新生活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养鸡成活率首次突破70%。 第四步,搭平台,产业成体系。在发放散养鸡苗的同时,1万只养殖规模的生态鸡养殖场也已投入使用。68户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可以获得生态鸡养殖场的分红,还吸纳村里1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 第五步,建联盟,合力奔小康。国网四川电力进一步夯实前期扶贫成果,积极沟通马边县委、县政府,倡议建立“马边扶贫联盟”,共享扶贫资源和心得。与省纪委监察厅对口帮扶的柏香村进行资源整合,发挥行业优势,合力把扶贫工作推上更高的台阶。 现年71岁的村民啥妈革批独自抚养5岁的孙女和3岁的孙儿。国网四川电力扶贫工作组为他家制订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并纳入里程碑管控。原来,他都是等帮扶人员上门送钱物,现在送钱物他都拒绝,他说:“现在吃穿和孩子上学都不愁了,还买了电视机和洗衣机。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吕具新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