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全生产明星班组、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电气试验四班 在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电气试验四班被称为“电网的眼睛”,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一个从事变电检修工作的一线生产班组,担负着成都公司所辖173座变电站数据采集、热工、电能质量以及智能变电站合并单元等设备的调试维护工作。 自1956年班组成立以来,安全生产始终是班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历任班长把“安全”二字念成了经,更把“安全”二字在班组员工的耳朵里念出了茧。 工艺控制到位 “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的好坏”,这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电气试验四班第一任班长蒋兆荣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班组员工李彦至今记得他上班第一天,因为拿螺丝刀的方法没有按照班长的规矩来,就挨了训。李彦说:“当时班长就说,必须严格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不能有我们的习惯在里面。”“怎么拿螺丝刀”是一个一般人看起来简直可以被忽略的小动作,然而老班长却要求将这个动作做到全班统一。 “任何的细节都关乎质量,没有质量作保证,又何谈安全呢?”老班长这样说。所以从蒋班长开始,电气试验四班从现场工具的摆放,到屏柜布线的工艺,再到工作结束的检查,都立下了标准。时至今日,电气试验四班的现场作业依然恪守标准,整齐化一。 严谨并不是对传统技术的墨守成规。“每一次行业规程规范更新,蒋班长都会组织大家开会学习。”班组员工田宇说道,“但却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蒋班长会仔细对比新旧规范,告诉我们差异所在,以及为什么要这么改,这么改对生产工艺有什么新要求。” 这样对细节工艺的极致把控,最大限度避免了错误,让安全生产成为每个人时刻铭记的信念。 管理思路到位 “智能变电站的年检工作已经逐步开展,有很多危险点是前所未遇的,怎么把控现场安全?”这是在2014年,班组员工崔竟提出的问题。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投运,年检维护成为了四班的重点工作。 “何不针对工作的危险点逐一写出对应的安全措施?”班组员工马珺提议。“不同厂家的设备原理不同,怎么研究?”“还涉及到与其它专业的配合,难度太大。”——很多反对意见,这的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智能变电站全国都在研究,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只能靠自己总结,从今天开始编写标准化作业书,只有针对危险点逐一分析制定的标准化作业才能规避一切现场风险!”现任班长、四川省劳动模范刘彦琴力排众议。 敢想敢干,四班在刘彦琴的带领下,开始了智能变电站标准化作业书的编写,大家研究设备,讨论安全措施,把能想到的都用笔记下。四班编写的标准化作业书成为了业内首个涵盖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调试维护的标准化作业指南。 2015年6月,四班完成了220kV团结智能变电站的全站电子式互感器改造工作,成为了省内第一个智能变电站成功改造的案例。 学习培训到位 “2015年的目标是评上工程师,2016年成为技师,之后再用两年时间争取评上高级工程师,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挖掘工作中的问题找到创新点,争取主持一个科技项目。将成果总结提炼成论文、专利,为我评上高工加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切实提高生产力,实现自身价值!”员工董青迅说。 在四班那布满各种荣誉和板报的走廊上,有一个为每位员工量身定做的“五年成才计划”。通过五年计划,班组每个员工的未来,都更加清晰。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班组承担的工作种类制定全面多样的培训内容。”班长刘彦琴说道,“主要以人人当老师的形式为主,鼓励员工站上讲台,分享生产中的经验,一起解决生产工作中的技术难题。” 人才培养战略实施以来,电气试验四班的员工练就了“四过硬”的本领。一是学习能力过硬,全班成员全都掌握了光纤熔接技术、智能设备调试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二是技术水平过硬,班组培养出10名技师,5名工程师,1名省公司双千人才和2名省公司优秀技能人才,此外还有3名员工被公司授予“兼职培训师”资格;三是攻关技术过硬。针对各类新设备的调试工作,大胆采用新技术,研发新设备,智能变电站调试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是生产质量过硬,在保证进度的基础上,设备调后合格率和设备运行准确度均达100%。 有人说,在电气试验四班待过的人受过60年班组文化的洗礼,安全意识、行为规范都比一般员工高出一截。“安全”两个字,怕是在员工耳朵里都听起茧了。班长刘彦琴表示,这一切,都只为共同守护城市光明。 陈欣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