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报》:水面之下的波澜壮阔

发布日期: 2018-02-05

  ——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有感

《国家电网报》:水面之下的波澜壮阔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经济史,越写越短。他写过《跌荡一百年》,写过《激荡三十年》,写过《大败局》,这次他将视线聚焦于刚刚过去的十年。作为历史记录者,一切尘埃未定,此时的书写无疑更具有挑战性。我们是刚刚过去这个十年的亲历者,对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经济现象莫可名状的时候,《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来了,作者吴晓波的讲述,让你看到一种景象——水面之下的波澜壮阔。

  对于过去十年,吴晓波借用北大周其仁教授提出的“水大鱼大”来形容。他谈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国效应。巨国必然带来巨大的市场,大的市场能给新生事物快速成长的空间。为什么高铁在有的国家发展不起来?为什么特高压技术在一些国家只能停留在试验阶段?首先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现实的市场需求。网购、快递在中国能够后来居上,移动支付能够领先世界,也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人多、市场大的消费环境。

  市场大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很快可以实现量的突破,达到规模效应。一个产品、一项服务,在中国只要有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人喜欢,那都是一个不得了的市场。比如共享单车,没有量的支撑,何谈效益?

  市场大了,市场细分的机会更多。单个企业可以在细分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可以从小切口中做出大生意。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纽扣、一根拉链都可以成就一个产业。市场活跃,不仅能满足需求,还能通过供给改革创造新需求,日本的马桶盖、以苹果为首的智能手机都是带来了新需求。

  市场大了,资金来源多。大市场不仅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筹资机会,资本是跟着市场走的。有市场前景的地方,就一定有资本在那里等你。资本无处不在,如何吸引投资却需要下好一盘大棋。

  这本书按年分章,每一章以一个具体的场景或人物开头,中间的故事以人物为线索展开的,以一个人物小传结束。人物,穿越了时间之轴。

  吴晓波说,他这部中国企业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部关于人的精神史,每一个产业的颠覆及重构背后,都蛰伏着无数个体生命的悲欣交集,时间裹挟一切,向不确定性宣战。

  百年不长,十年不短。这些个体碰上了这个时代,他们丰富了这个时代。

  无论是吴晓波笔下的这个十年还是前一个激荡的三十年,都是关于“变革”的赞美诗,不同的是这个十年变地更快、更猛、更颠覆,跨界之变、应急之变、脱胎之变,变幻无穷。

  每一个企业在艰难中涅槃时,都会找到一个变革的突破点、兴奋点,这个“点”有的来自外界,有的是自我创造的。恒大在低谷中遇到了“4万亿”的刺激政策,百度遇到了谷歌的退出,吉利遇上了通用的破产。而更多的变革来自企业内部。如新浪微博的诞生,淘宝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腾讯开发的微信……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希望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让自己成为“常青树”。

  然而,不变的是,勤劳、智慧和坚韧;不变的是,尊重人性、尊重管理、尊重创造。

  大趋势如滔滔江水,不可阻挡。

  马化腾自己都没想到QQ在线人数从2000万到1亿是那么地快,马云可能也没想到“双十一”成交额从5200万元到1682亿元,只用了几年时间。

  诺基亚被微软收购。在新闻发布会上,CEO埃洛普很伤感地说:“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是还是失败了。”潮流来时,浪花淘尽多少不甘的英雄。打败柯达的不是胶卷,而是数码技术。驱走尼康的也不是相机,而是智能手机。让品牌方便面销售下滑的不是新的方便面,而是外卖订餐软件“美团”“饿了么”。街上的扒手日子不好过了,不是因为警察,是因为人们出门不带钱了。谁料想,有可能干掉这个不老行业的是微信和支付宝呢?

  方向和趋势,有时比努力本身更重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个足够开阔的视野,迎向新事物,抓住新机遇。(陈必文)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电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