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十年祝福汶川】 十年了,我们知道你们一直牵挂着我们。 十年了,感谢祖国,感谢对我们施予过援手的你们,感谢牵挂着我们的你们。 十年了,当年的汶川地震灾区已经巨变,这里一定会越来越好。 十年了,我们一直为了幸福生活而奋斗,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1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灾区恢复重建怎么样?群众日子过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 今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看望慰问灾区群众,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习近平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他祝大家在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上取得更大成绩。 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生活,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灾区群众一直在奋斗。他们有一肚子感恩的话要说,他们有满脑子打算要实现。5月2日起,小川川推出“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特别报道【感恩十年祝福汶川】,一起来听一听新的“汶川声音”,一起来读一读新的“汶川故事”。 汪志刚 谈到十年前的大地震,国网北川县供电公司擂鼓供电所所长汪志刚连连摇头叹气。在当年的地震中,他的妻子、女儿、岳母不幸遇难。因自己的女儿怕黑,汪志刚誓要“点亮北川第一盏灯”,昼夜奋战在抢险一线,用工作掩埋伤痛。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被央视《焦点访谈》整集采访播出,被称为“羌寨百姓点灯人”。 点亮北川第一盏灯:坚守重建为亲人照亮回家路 5.12地震后,被原貌保存的北川老县城(摄影熊强、陈淋) “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在听到自己被网友称为“羌寨百姓点灯人”时,汪志刚叹了一口气。“十年前汶川地震时,我找不到我的妻子、女儿,我当时只是下意识觉得,自己所有的亲人都在这,我不能离开,要照亮她们回家的路……” 汪志刚讲述起了十年前那场地震的经历,他回忆,当天下午地震发生时,整个北川县城“地动山摇”,“我看见无数房子在我面前倒了下来,当时全是尘土,整个县城一片灰蒙蒙。”由于自己的所在地离女儿的幼儿园最近,汪志刚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找女儿。“我走到女儿幼儿园,看到她班主任,问她我女儿呢?班主任对我摇了摇头说,没看到。”在一片慌乱中,汪志刚又赶紧跑回了家去寻找妻子和岳母,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已经是一片废墟…… 在地震的当天晚上,整个北川老县城一片漆黑,汪志刚不仅没有找到女儿,妻子、岳母也没有一点音讯。“当时很多同事都在往外转移,说这里太危险了,我不能走啊,我的妻子、女儿全都在这里,万一他们来找我呢……”但是,任凭他不眠不休地撕心呼唤、疯狂刨挖,都阻止不了与亲人从此阴阳相隔。 作为父亲、丈夫、儿子,汪志刚的人生支柱瞬间坍塌,有太多的悲痛足以让汪志刚倒下,但他没有被击垮,也不能被击垮。2008年,汪志刚的女儿年仅3岁,还在读幼儿园,平时很怕黑,总是喜欢家里亮亮的。“女儿怕黑,我要为她点亮一盏灯,为所有的孩子点亮一盏灯。”汪志刚来不及抚慰震后悲痛的亲人、来不及舔舐自己淌血的伤疤,他收拾起悲伤,毅然投入到灾害重建工作中去。在震后的第二天夜晚,点亮了北川第一盏灯。 汪志刚的事迹感动了全国,被称为“羌寨百姓点灯人”。但是汪志刚却觉得,他仅仅只是一个想要寻找亲人的普通人。“我当时只是觉得自己的亲人没有找到,如果照亮了光,她们看到,说不定就能找到我……” 投身“电力天路”建设:他想把光亮带去更多的地方 汪志刚接受小川川采访 随着时间的推移,汪志刚慢慢抚平伤痛,过往的伤痕已化为他眼底的一丝深邃和内心的一处柔软。怀着对在地震中帮助北川重建者的感恩,2014年4月,汪志刚主动请缨,志愿参加四川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区输变电工程建设,工程涵盖甘孜州雅江县、理塘县、稻城县3县20余个乡镇,投运后惠及了藏区10万群众。 “当时,我同事给我说四川甘孜阿坝藏区用电十分困难,老百姓们都盼着有电,我就向单位报名说,我要去。”汪志刚告诉小川川,北川县经过重建,整个县城的电网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但是藏区却不一样,在了解情况后,汪志刚毅然决定投入甘孜州“电力天路”建设。 甘孜州理塘县海拔4014米,被誉为“世界高城”,汪志刚所在的工程指挥部就位于这里。由于理塘的高海拔,不少人都难以适应,但汪志刚却在这里足足呆了一整年。“刚到这里的时候,因为缺氧,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睡两三个小时就醒了,反反复复。”但是,为了解决当地老百姓用电问题,汪志刚却坚持了下来。“去了你才会晓得,他们更需要电。” 不到两年时间,汪志刚穿破4双劳保鞋,还深入无人区工作,足迹踏遍藏区2万多公里。如今的理塘等藏区县只要不出现大的电力检修、故障问题,基本已经不会停电,即使是在天气恶劣的冬季,老百姓们也能用上电,汪志刚告诉记者,当看到老百姓家里通了电,看到大家因为用上了电而充满喜悦时,他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感恩十年:希望所有的地方都能少停电、不停电 选址重建的北川新县城(摄影熊强、陈淋) 2013年,走过阴霾,保持积极乐观的汪志刚重组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不仅如此,在藏区,汪志刚还是藏族孩子们的“汪阿爸”。 原来,在参加甘孜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区输变电工程建设时,怀着对在地震中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恩,汪志刚也常常到藏族老乡家中,与大家拉家常,为藏区孩子送爱心。“孩子们都特别质朴,但是由于条件艰苦,他们想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2014年,汪志刚带着3名藏区孩子来到科技城绵阳,参观供电营业厅、科技博物馆,感受现代科技气息,“我想通过这些,能够激励孩子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至今,汪志刚跟藏区孩子都保持联系,架起了一座联系藏区老乡的“连心桥”。汪志刚告诉小川川,自己有个愿望,等到孩子大一点了,他要带着两个孩子去趟藏区,去看看哥哥姐姐,去看看电力天路,作为一名父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孩子切身感受,学会感恩、心向远方。 兜兜转转,离2008年的那场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汪志刚说,十年前,很多人都来帮助自己、帮助北川群众,让他懂得了感恩。因此,十年间,汪志刚也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十年间,汪志刚牵头劳模工作室、参与“7·9”洪灾抢险,又回到了北川县,并担任了国网北川县供电公司擂鼓供电所所长,成为了羌乡“电管家”,负责擂鼓镇和北川老县城所在的曲山镇的供电工作。他把地震后感恩回馈的心态、援藏时严谨认真的态度带到现在的工作中,主动作为、用心服务灾后安置点,服务偏远山区的羌乡百姓,做到服务零投诉,为羌乡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通过地震灾难的考验,我们建立了高效的应急机制。未来,希望大家能生活得越来越好,希望所有的地方都能少停电、不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