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电力精准扶贫马边高石头村

发布日期: 2016-03-17

 为贫瘠山乡插上希望的翅膀 

——来自国网四川电力精准扶贫马边高石头村的报道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吗?”3月3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一群青年志愿者抵达马边彝族自治县高石头小学,一进教室,孩子们便围上来和志愿者打招呼,“汇报”自己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于这些“小伙伴”,大部分志愿者都再熟悉不过。

  他们之中有不少曾经是山里的“失学儿童”——让高石头村每个失学儿童都能重返校园,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开展“电力助推扶贫攻坚十大行动”、8年探索持续扶贫模式的众多目标成果之一。

  扶贫开道,电力争当“先行官”

  “有电了,不但可以看书了,生活也变好了!”“夏天可以吃冰棍了!”高石头村上小学六年级的啥玛达子和弟弟最有发言权。有了电,村里通了自来水,再也不用背水喝,家里买了洗衣机和冰箱,啥玛达子再也不用为手洗全家衣物的巨大劳动量烦恼了。而这一切,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马边县位于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市,据初步统计,2011年末马边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6万余人,有近2万人人均纯收入仅高于贫困线,贫困发生率高达24%,为国家级贫困县。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2008年四川省电力公司全面启动马边县定点扶贫项目,编制《四川省电力公司定点扶贫马边彝族自治县实施方案》,采取“电力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三位一体“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发挥电力行业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打下能源基础。

  “自从农网改造后,这里就没怎么停过电了。电价也比以前低了很多,从每度电 8 角多降到了现在的 4 角多。你别小看这几毛钱呢,日积月累就是笔不小的开支。你们供电部门也为我们老百姓做了好事喔。你看,现在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冰箱、洗衣机,连推豆花也用的是电动磨浆机了。”家里一应俱全的电器和村民们满足的笑脸都成了彝家新寨无声的幸福画面。

  截止到2015年,公司累计投入马边民生扶贫资金达650万元,累计安排马边县电网建设投资6.35亿元进行电网建设,马边电网薄弱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马边电网将形成以220千伏为电压支撑、110千伏为骨干网架,达到一个工业集中规划区域或相邻几个片区有一座110千伏或35千伏变电站的目标,为马边县域经济提供“强劲电网”支撑,彻底解决马边县1681户无电户用电及153个村电能质量问题,为扶贫帮困之路点亮了希望的灯。

  方法对路,精准就是“硬道理”

  有了电还不行,还得让他们真正从贫困中走出来。扶贫帮困,关键在于扶,可怎么扶?这考验的是帮扶者的智慧,在总结8年来的扶贫工作基础上,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思考,真正将扶贫从‘输血’模式转变成‘造血’模式。

  高石头村位于小凉山腹地,地势陡峭,交通落后,旱灾、洪灾、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条件恶劣。加上村落建设资金短缺,农民组织化水平低,教育卫生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扶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既难脱贫,又容易返贫。此外,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和家庭个体差异,开展扶贫工作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精准制导”,这也是党中央、国家领导人在扶贫工作上提出来的要求:“关键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将“三位一体”扶贫新模式作为扶贫内容主线,充分挖掘和拓展“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内涵,帮助村民拓展致富渠道、提升致富能力,实现造血脱贫。通过运用“五步工作法”将“五个精准”进行落地实施。简单的说,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建立“一户一档”,精准了解每户村民的家庭状况以及脱贫意愿,为每一户制定具体的脱贫方案。在脱贫计划实施之后,定期跟踪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进行具体帮扶,直到他们脱贫为止。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多次考察调研后决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突破口,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帮助高石头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精准摸清致贫原因,精准实施帮扶措施,精准落地考评机制,精准达到扶贫目标”,有望让高石头村最后的68户贫困户在 2017 年以前脱离贫困,甚至走上致富之路。

  今年1月7日,四川省脱贫攻坚座谈会在马边县召开,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高度肯定“三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省脱贫攻坚专项督察小组组长、公司总经理石玉东实地走访视察,与村民代表座谈,认为马边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值得推广。3月8日,公司党委书记潘敬东在马边县高石头村调研时,充分肯定马边扶贫项目有特色,扶贫成效显著。

  机制盘活,个个都是“马向阳”

  电视热播剧《马向阳下乡记》讲述的是“空降”为省重点扶贫对象大槐树村第一书记的马向阳,在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斗智斗勇”并为大槐树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喜的故事。其实在高石头村,因为有了良好的扶贫机制和政策,已经不需要专门的“马向阳”来督促和带动,人们从“等待扶贫”的被动转变为“我要致富”的急切和主动。

  “最开始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2010年对口帮扶时,我们试着种植核桃、杉树这些经济林木,但是收成并不理想,我们把这里的土壤送到省农科所进行检验分析,专家告诉我们这里的土壤并不适合这类种植,此路不通。”国网四川电力马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说。“后来我们又试着发展养殖业,发放给村民一些鸡苗进行散养,开始存活率不高,虽然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信心,但是看到了一点希望。”

  高石头村党支部书记雷雷古贞说,由于多年的生产生活传统习惯影响,不少村民疏于管理,也不善于学习养殖技术,导致养鸡成活率只有20%—30%左右。为了解决好村民养殖的问题,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多方调研,改变了以往单纯送鸡苗、饲料的做法。2015 年9月7日,生态鸡散养项目——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高石头村生态鸡养殖场,在一阵鞭炮声正式启动。向 68 户贫困户每户发放了 20 只鸡苗,并讲解了“游戏规则”——成活出栏率达到 60%以上,下一期就翻倍发放鸡苗;开展养殖能手竞赛,奖励优胜者,并外送学习先进养殖技能。雷雷古贞说:“这一下,大家的积极性就不一样了! 如今养殖成活率得到 75%以上, 谁不愿意得奖呢?又光荣又有奖金!”

  72岁高龄的啥玛革批大爷是首批接受国网四川电力帮扶脱贫的村民,也是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他的儿子、老伴在8年前相继去世,只留下幼小的孙子、孙女,一家三口生活困难,靠低保度日。啥玛大爷在国网四川电力的帮扶下,投放220只鸡苗。 两年里,大爷靠着每天 30-40 枚鸡蛋,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足够了。”啥玛大爷告诉记者,如今孙子、孙女都慢慢长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均为班里的第二名。

  渠道打通,智慧奔向“新小康”

  “我们已经与国内两大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渠道打通,我们的跑山鸡就可以向全国各地供货了。”高石头村的“彝兴跑山鸡”,即68户贫困户第一批鸡苗成功养殖的成果在2015年12月上市之初就已经“牛刀小试,初见锋芒。”第一期集中收购还没有开始, 一千多只生态鸡就被成都、眉山、乐山等地顾客抢购一空。“彝兴跑山鸡”已经小有名气,“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实施,“彝兴跑山鸡”很快将跑出小凉山。

  “产业扶贫”为贫困地区发展增加长效动力,而“智力扶贫”更能让村民掌握谋生技能,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赫勒石妹是电力“智力帮扶”培训班首批 27 名青壮年之一。培训后他被安排到国网乐山供电公司成为了一名巡线工人。这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彝族汉子,用稚气的线条画下竹子、香樟树、鸟窝,记录巡线时看到的安全隐患。去年 5 月,赫勒石妹报名参加全国焊工资格证集训。之前连电脑都没见过的他,竟然在一个月集训中创造奇迹,拿到了全国通用的焊工资格证。现在,赫勒石妹每月能拿 3000 元以上的工资。 

  “知识改变命运。”经过这一年的培训和学习,人们的收入提高了,观念也被改变了,开始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每年都会回到学校,鼓励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孩子们。看到教室里面坐满了人,我就很开心……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现在我们村的家长都已经有这个意识了,这是好事。”雷子哈布说。他今年 27岁, 在省电力公司的资助下,从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顺利毕业后,成为一名电力员工从事管理工作。 

  彝族手工刺绣是一项历史悠久、图案精美,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传统手艺,广泛用于彝族传统服装、手帕、香袋上,是彝族民族文化传承,为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合作社已将高石头村适龄女劳动力刺绣培训纳入智力扶贫工作规划,让村民在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在马边彝兴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我们看到来自高石头村的彝族妇女绣出的具有彝族风情的钱包、十字绣样品,那一针一线勾勒出的正是一幅幅彝乡成为富饶之地的美景。

(王鑫)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