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公司:尖山站的新“骨干” 保安全“有一套”

发布日期: 2013-02-19

       2月17日上午9时许,四川检修公司500千伏尖山变电站内,一个身高不足一米,通体白色的“小家伙”不停转动头部,忽闪着“大眼睛” 沿着开关场内水泥路缓缓前行,不时停下来扭头张望。

  这个“小家伙”就是500千伏尖山变电站今年1月上旬正式投入使用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尖山变电站员工们亲切地叫他“小白”。

  “小白”自今年初“上岗”以来,每天两次在站内巡检,将巡检数据及图片实时传输给后台,时刻保障着尖山站的安全。

  尖山站新“骨干”

  为支持“大检修”体系建设,从技术上保证500千伏变电站“无人值守”的顺利推进,在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检修公司承担了省公司2012年重点科技项目“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应用研究”的主要课题,经过历时一年设计研发了这种四代升级版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系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精确定位及导航、自动返回充电技术、设备非接触监测及报警技术以及远程监控技术等。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尖山变电站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调试和应用,效果比较好。”500千伏尖山变电站站长杨倩雯说。

  “以前,我们对运行设备主要通过看、触、听、嗅等感观进行判断。在巡检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是给运行设备红外测温。每到用电高峰,运行设备一发热,就需要在现场用手持式红外点式测温仪进行测温,以防温度超标发生事故。今年春节期间,“小白”上岗了。对全站一次设备自动巡检测温,解决了平常测温任务重和工作量大的问题,‘小白’的‘本领’真不小!”说到“小白”,巡检机器人项目管理员范强感受最深。

  2012年10月,四川第一台“变电站设备巡检机器人”在我站试运行后,自己坐在监控室里就可以看到机器人发回来的巡检报表,回想以前的辛苦,他颇为感慨:“‘小白’现在已经成了站里的新‘骨干’,它不受环境影响,每天能自动巡检测温两次,每次需四个小时。”

  遇障碍自己能停    

  “每天早晨9点,我们敲击键盘发出指令后,‘小白’便会按预先指令,以0.4米/秒的速度前进。”范强说。

  他手指地面告诉笔者,“变电站内的小路已预先铺设了磁感应线,引导‘小白’按预定路线行驶并定点停下来检查设备。”

  笔者看到,在磁感应设施的引领下,“小白”准确停在路边的100万千伏安的1号变压器旁,而后扭转“脑袋”,对准主变设备主要位置。“如果有异常,电脑会发警报,显示数据也会变为红色。”范强说,“遇障碍物,‘小白’前部的侦测器会像倒车雷达一样发出警报,并停止前进。”笔者当即站在“小白”行进的路线上,结果,它在距笔者大约二十多公分的地方停下了,像个孩子似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但是两只“大眼睛”却是不停地忽闪着。

  巡检结束后,“小白”回到自己专属的小屋,自动伸出插头对接充电器充电。“电量不足,‘小白’还能提前返回呢。”范强笑着说。

  雾霾天气显身手

  今年春节前夕,成都连续数日出现了雾霾天气,能见度不足100米。“小白”依然能按照设定好的路径在认真地巡检设备,4个小时在站内行走3公里,在四百多个停靠点对800多处检测点,进行全站视频、红外、声音采集与检测,并将全站变电站设备检测数据实时传输监控后台。

  范强介绍,“小白”在巡检时距离设备一般在20米内,所以对设备瞧得很清楚,可见光检测不会受到影响,还可以通过图像预处理及滤波技术增强照片清晰度;通过三相对比检测,红外检测在恶劣天气也会相对准确;同时,“小白”在巡检时还会进行设备噪音采集与分析,识别设备故障,即使在雾霾天气依然可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小白’在尖山变电站工作非常卖力,每天要“扭动脑袋”一千多次,显著减轻了我们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特别是今年春节雾霾天气时,‘小白’更是功不可没,而且由于机器人巡检的稳定性,巡检修改更客观、更可靠了!”杨倩雯补充道。

  目前,该站的设备巡视红外测温常规情况下都是由机器人完成,如果发现有任何设备异常情况,值班人员将会立即对上传的异常情况的设备区域进行复核,然后按照相关程序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了保电工作万无一失。

 

 

相关链接